十年坚守,"天使"相伴——写在浙大妇院"天使美丽志愿者"团队成立十周年之际
不知你是否留意到,近年来身边被乳腺癌突袭的女性似乎多了起来。2025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浙江省发病率排名前十位的癌症中,乳腺癌已攀升至第三位。所幸,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乳腺癌的治愈率不断刷新纪录,统计表明,约95%的早期患者都能实现临床治愈。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妇院”)外科,就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身影。她们曾是这里的患者,如今以“天使美丽志愿者”的身份重返熟悉的病房。她们用亲身经历与病友促膝长谈,用生命故事温暖和鼓励着同路之人,为迷茫的病友点亮希望之光,陪伴她们走过抗癌路上的风风雨雨。
这支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16年,至今已有十年。十个春秋流转,志愿者们默默坚守奉献,帮助过的病友不计其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岁月中沉淀成河。
体验:一次志愿者服务的全过程
一个周三的下午,年过六旬的志愿者韩姐和阿玮姐如约走进浙大妇院外科病房。近两个小时里,她们与四位病友展开“话疗”,从家常琐事聊到康复心得,耐心解答各种疑问。服务结束后,还与科室负责人一起复盘总结,为下次服务积累经验。
当天接待的四位病友各有境遇。三位四五十岁的中年病友,常年在工作与家庭间连轴转,事业的压力、家庭的责任压得她们喘不过气。好强的性格让她们事事追求完美,熬夜成了家常便饭,急躁的性情也日渐凸显。为了工作应酬,酒杯更是难以放下。这些日积月累的压力与不良生活习惯,最终让身体亮起了红灯。
“现在网络发达,大家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乳腺癌知识,不会再像过去那样以为得了绝症、判了死刑。”韩姐欣慰地说。这三位病友心态都比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但心中仍有困惑:“得了这个病,网上说这不能吃那不能碰,到底该怎么吃心里一点底都没有。”韩姐和阿玮姐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康复饮食经验,从食材选择到烹饪方式细细讲解。交流结束后,三位病友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对康复之路更添了几分信心。
另一位75岁的农村病友,始终忧心忡忡。她既担心高昂的治疗费拖垮家庭,又怀疑癌症根本无法治愈。韩姐握住老人的手轻声安慰:“阿姨您放心,您的病还在早期,只要听医生的话好好治疗,很快就能康复。我们当年病情比您严重多了,现在不都好好的吗?您要放宽心,开心点,病才能好得快啊。”在志愿者和女儿的双重劝说下,老人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当年查出肿块时已经很大了,得先化疗让肿块缩小才能手术。术后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一路下来,真是没少受罪。”阿玮姐回忆起抗癌经历感慨万千,但她话锋一转:“可光发愁没用啊,反而影响康复。还是得靠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我化疗期间还去旅游,到内蒙辽阔的草原上骑马呢!”正是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让她成了病友们的“强心剂”。
如今的韩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太极拳打得行云流水;阿玮姐则背着相机走遍大好河山,谁也看不出她们曾是与癌症殊死搏斗的患者。她们常说,良好心态、积极人生观、科学饮食和适当锻炼,是肿瘤康复的“四大法宝”,这些经验她们从不吝啬分享。
病友的信任:从抗拒治疗到成为挚友
病友们心中的疑问总是多种多样:肿块大、淋巴结阳性还能治好吗?化疗的副作用会有多痛苦?升白针必须打吗?如何才能避免癌症转移?对她们而言,志愿者就像照进病房的一缕阳光,看到她们就仿佛看到了康复后的自己,更像是找到了绝望中的救星。
有些病人对医生的专业建议半信半疑,却对志愿者的话深信不疑。团队队长晓霞姐至今记得第一次服务时遇到的病友阿珍(化名)。阿珍因丈夫患癌去世的阴影,认定癌症是不治之症,坚决拒绝手术。晓霞姐以自身经历为证,从治疗过程讲到康复生活,一点点打消她的顾虑,让她相信现代医学的力量。最终阿珍同意手术,术后晓霞姐还通过微信持续关注她的康复情况。如今的阿珍不仅恢复良好,两人更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面对隐私困惑时,病友们也更愿意向志愿者倾诉。志愿者杭杭姐的经历堪称传奇,她双侧乳房先后患癌切除,后来又遭遇骨转移和肺转移,但她从未向命运低头。她坚持规范治疗,坚持锻炼,注重科学饮食,还加入了合唱团,经常登台演出,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我就是要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姐妹们,千万不能放弃自己,心态真的能决定一切。”作为志愿服务时长最长的志愿者之一,她的故事总能让病友热泪盈眶,重燃康复希望。对于病友的隐私困扰,杭杭姐也能像亲大姐一样耐心疏导,甚至主动做家属工作,为病友解除后顾之忧。
志愿者叶妃妃来自慈溪,她看到病友们化疗后头发掉了,外出不方便,便请自己的朋友吴丽萍帮忙做了一批帽子送给病友们,几年间总计送了一千多顶帽子。病友们亲切地把这顶爱心帽取名叫“妃妃帽”。妃妃说,她不在杭州,不方便到病房去做探访服务,给病友们送点帽子,也算是表达自己对病友们的一点爱心吧。
医学与心理并重,“同伴支持”暖人心田
从事临床诊治30多年的浙大妇院外科副主任龙景培主任医师早已深刻认识到:规范治疗是战胜疾病的根本,家人的关爱是康复的动力,亲友的陪伴是前行的助力,而病房里开朗融洽的氛围,更是每位患者康复路上不可或缺的“营养素”。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众多病友的积极参与下,2016年3月8日,外科“天使美丽・同伴支持”乳腺癌病友志愿者团队正式成立。
浙大妇院外科护士长朱琳洁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对志愿者们进行专业培训且每年复训后,志愿者们走进病房,来到病床边,用陪伴关怀、谈心交流和康复指导,为病友送去温暖。
十年间,团队从最初的几名成员发展到如今的30多人,她们的足迹遍布病房的每个角落,为无数病友送去心理支持与精神鼓励,帮助她们跨过心理难关,坚定科学治疗的信念。这支优秀的志愿者团队,曾荣获第十一届杭州生活品质•健康生活点评—普惠大众健康生活最佳现象奖,在医院志愿者团队十周年评选中荣获“优秀志愿者团队”奖,她们的感人故事也被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龙主任深有感触地说:“在乳腺癌诊治中,心理打击往往比生理创伤更难承受。患者在得知病情后,因对治疗过程和预后效果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情绪,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据统计,81.2%的恶性肿瘤与情绪恶化相关,长期承受心理压力的人,癌症死亡率远高于心理状态健康的人。这正是成立志愿者团队的初衷——通过有切肤之痛的姐妹言传身教,帮助患者缓解抑郁情绪,更快走出心理低谷,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早诊早治是关键,医学心理双护航
龙主任说,临床中他们发现,很多女性在突然确诊乳腺癌后,往往毫无思想准备,难以接受现实。有些人“谈癌色变”,把癌症等同于绝症,陷入极度的情绪低落中,甚至产生消极治疗的想法。
其实,确诊乳腺癌后不必过度恐慌。目前通过早发现、早治疗,及时切除癌灶,术后辅以化疗、内分泌治疗等规范疗法,早期乳腺癌治愈率可达95%,完全不会影响正常寿命。对于癌灶较小的患者,还可以选择保乳手术,留住女性的美丽与自信。浙大妇院外科新诊治的乳腺癌患者中,早期病例占比达90%以上,其中原位癌占比约20%,而原位癌经过手术或辅助内分泌预防治疗后,10年治愈率可达98%以上,总体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为了向广大市民普及宣传与乳腺相关的医学知识,浙大妇院外科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学习与乳腺相关的科普知识,想了解乳腺专家哪天坐诊,可以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关注该微信公众号。
“医学治疗和心理‘话疗’同样重要。”龙主任反复强调。癌症患者面临的痛苦,既有看得见的诊断、检查、治疗过程,更有看不见的情绪困扰——害怕、烦躁、死亡焦虑,以及对疾病带来的不适感的适应,家庭因疾病产生的变化,社会角色转变带来的失落等。这些问题往往无法通过单纯的医疗手段解决,却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天使美丽志愿者”团队的病房探访服务,作为同伴教育的有效方式,通过志愿者与病友床边促膝长谈,倾听她们的困惑,探讨康复经验,用自身经历引导患者调整对疾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临床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癌症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爱心传承显担当,医路前行护健康
十年来,“天使美丽志愿者”团队在外科副主任龙景培主任医师、朱琳洁护士长等医护人员的支持推动下不断发展壮大。看到志愿者们的故事被广泛传播,团队荣获优秀团队奖,龙主任倍感欣慰:“志愿者们的服务就像冬日暖阳,驱散了病人和家属心中的阴霾,给病榻上的姐妹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康复的希望。”
许多病友感慨道:“得了这个病后,心里又焦虑又孤独,既怕治不好,又怕被人冷落瞧不起。有了志愿者的帮助和关爱,我们就像找到了‘组织’,在群里和姐妹们聊病情、谈康复、话生活,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精神状态越来越好。”一些病友康复后,立刻申请加入志愿者团队,她们说:“爱心需要传承,希望更多姐妹能在志愿者的陪伴下树立信心,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战胜疾病,重获新生。”
十年光阴流转,“天使美丽志愿者”团队用爱与坚守温暖了无数乳腺癌病友的心灵。她们不仅是康复者,更是希望的传递者。她们如冬日暖阳,驱散病友心头的阴霾;她们似暗夜星光,照亮抗癌之路的方向。
在乳腺癌防治的道路上,医护人员的专业治疗与志愿者的暖心陪伴,共同为女性健康筑起了坚固防线。愿这份爱心与坚守能永远传递,让更多人远离乳腺癌的困扰,让生命在爱与希望中绽放光彩。
特约记者 吕帅 通讯员 方云凤 孙美燕
声明: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十年坚守,"天使"相伴——写在浙大妇院"天使美丽志愿者"团队成立十周年之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服务邮箱:KCMEDIA@ALIYUN.COM,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热门图集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管理团队 人才招聘 商务合作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四川热线版权所有 © 2023 Life.SCHot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侵删反馈:KCMEDIA@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