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式”帮扶撬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教育医疗科技人才“组团式”帮扶的普格“解法”

2024-11-28 20:48:52 来源:四川党建网

巍巍螺髻山谷畔,索玛花开满山坡,千里彝乡共欢歌。脱贫攻坚,全面消除了普格的绝对贫困问题,彻底解决了农村群众衣食住行等具体困难问题,实现了“从土坯房到小区房,从深山悬崖到城市新区,从藤梯到钢梯到楼梯”的华丽转身,让22.35万普格群众迎来历史性的跨越巨变,过上了幸福美好新生活。但教育、医疗、科技等影响发展的制约性因素还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普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普格始终坚持把“组团式”帮扶作为重大历史机遇、重要政治任务,紧盯教育、医疗、科技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出问题,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效能运行、高质量推进,以“组团式”帮扶撬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全方位破解了影响制约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的诸多困境,为推动“组团式”帮扶工作提供了普格的独家“解法”。

“教育组团”点燃山区学子的远方梦

“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视察时如是说。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对于普格这样的山区教育薄弱县来说,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太多的挑战和难题。

普格县螺髻山高级中学是普格县唯一一所高中,但全校教师相对紧缺,尤其是学校管理队伍缺乏,容易形成“船大难掉头”的局面,不利于学生发展。

“教育帮扶不仅要派出支教老师教好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受援学校培训师资,传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在杨海荣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关键是要建强一支高水平的本地教师队伍。作为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队队长、普格县螺髻山高级中学校长,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22年8月,初到普格时,和其他援彝人员一样,杨海荣也遇到了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等生活和工作上的种种困难,但一头扎进工作的他,无暇顾及身体上的不适,立即投入状态,深入教育教学一线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普格教育把脉问诊、开方抓药。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就精准掌握了普格高中阶段办学情况、摸清了突出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形成了《普格县高中阶段办学困境和问题建议》《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普格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等调研文章,初步拟定了《普格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高中阶段实施方案》初稿,制定了教育“组团式”帮扶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在全校探索推行周行事历、教学周计划、级部例会、班主任例会、集体备课制度,修订完善教职工请销假、教学“六认真”、课后服务费分配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习惯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启动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等三大“启航”工程,建立“师带徒”“团带团”帮扶机制,为普格县螺髻山高级中学植入了教育新理念、理清了发展思路、找准了发展定位,全方位重塑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培养等一系列制度,使普格县螺髻山高级中学快速走上了一条破茧成蝶的逆袭之路。

得益于“组团式”教育人才的强劲帮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螺髻山高级中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办学水平和教学成绩明显提升,普格教育走上了一条充满希望的优质发展道路,赢得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拥戴和广大群众的称赞。2023年螺髻山高级中学高考本科硬上线率达11.58%、较2022年增长202.85%,1人考取中山大学,打破了普格连续5年高考无考取985学校“零”的突破。2024年本科上线率再次提升2.5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四川省下达的帮扶目标任务。

微光成炬,照亮山区孩子们的成长之路;星星之火,点燃大山深处的希望火种。教育“组团式”帮扶人才将持续用创新之笔书写教育助力普格乡村振兴新篇章,让“组团教育之花”如索玛薇薇一样绚烂地绽放在螺髻山谷、则木河畔,点燃万千山区学子的远方梦、求学梦。

“医疗组团”把健康送进千家万户

普格自然环境恶劣,社会发育程度低,卫生健康发展长期滞后,人民群众健康长期得不到有效保障。改革开放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普格卫生健康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由于长期的积贫积弱,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小病看不好、大病看不了”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解决。

“谢谢胡老师!您真是一个好护士,那么老远到我们这个小县城来帮扶我们,我们太感动了。”近日,在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患者张某及其家属向来自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中医医院的护士胡晶晶连声道谢,同时送上了一面锦旗。

“在普格县,血透治疗的患者有不少。但由于县里没有血透中心,这些患者到上级医院去,来回要用近6个小时。”被任命为普格县人民医院院长的方崇波将老百姓就医的痛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

帮就帮在要紧处,扶就扶住关键点。2021年“组团式”医疗人才帮扶开始前期,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了解到普格县人民医院没有血液净化诊疗项目,就着手帮助筹建血液净化中心。2022年“组团式”医疗帮扶队正式入驻普格县人民医院,以方崇波为首的宁波医疗、护理专家长期压茬驻点,倾尽全力加紧推动血液净化中心建设,从购买设备到中心设施布局,从制度建设到技术指导,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给予了全程指导。2023年5月,经过近1年的努力,普格县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正式通过验收、开始运营,截至目前,已累计为患者提供了2600次以上血透治疗服务。

血液净化中心的建设只是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队在普格众多成效中的一个缩影。两年来,23位长期派驻和短期技术指导专家坚持“输血”“造血”同步发力,结合普格实际开展精准帮扶,创新性开展了直肠癌根除术、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关节镜手术等26项县域内首例手术,为普格县人民医院留下了“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等64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普格众多医疗领域技术空白,极大提升了普格县人民医院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同时,实施“人才带培”机制,利用“组团式”专家人才派出单位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以“一带一”“一带多”“专家带骨干”“精英带团队”等方式,围绕短板弱项等突出问题开展针对性指导帮扶,帮助创建州级重点学科2个,输出45名本土医务人员远赴宁波完成进修,12名医务人员完成“师带徒”培训计划,培养学科带头人4名,全方位帮助普格本土医疗专业人才成长成材。

2023年普格县人民医院县域外转率从53%降至35%,平均住院日从7.2天降到6.7天,门急诊人次数、住院患者数量、住院手术量、健康体检人次数全面增长,门急诊次均费用、出院次均费用均实现下降,有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在普格结出了累累硕果。

“‘组团式’医疗人才帮扶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将持续加强问题导向,在‘补漏’‘拔高’中奋楫笃行,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推进对普格县人民医院的帮扶工作,以医疗人才‘智力’为普格医疗卫生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问到下一步帮扶工作打算时,方崇波如此说道。

不以山川为隔,情深意长共守。随着医疗“组团式”帮扶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先进医疗技术将会在普格落地生根,高质量、多学科的医疗帮扶援助将把“输血”变为“造血”,为普格千家万户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科技组团”支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同志们,我们不是来走过场、做虚功、搞应付的,而是要在这里常驻做科研、推技术、破难题,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2022年8月15日在普格县科技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推进会上,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派驻普格县科技人才“组团式”帮扶团团长冯宗云铿锵有力地说道。

没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有困难就想方设法克服。普格县科技人才“组团式”帮扶队入驻普格后发现,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不仅提高了日常生活住宿等费用,还特别不利于技术研究、问题探讨,便向普格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产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钟继娟反映了有关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来想办法,我们一定竭尽全力解决好你们办公、食宿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听到帮扶人才诉求后,钟继娟这样回复道。

但对普格而言,在地无三尺平的县城里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办公场地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我们想了很多法子,但县城里能够找到的,要么场地狭窄、要么过于吵闹,可能不便于你们做试验、搞研究。在县城周边的黎安乡有一处场地,原来是一所村小,学校现在撤并到了乡中心校,可以改用成办公场地,只是学校在山上、海拔高、温差大,生活可能没那么方便。”想到法子的钟继娟拨通了团长冯宗云的电话。

“没问题!钟部长,我们不是来享福的,只要便于工作开展,条件差点、生活苦点,我们能够克服。”电话那边,冯宗云如是回答。

原黎安乡马农塘村小学就这样改成了“科技特派团专家大院”,特派团各产业组在此开展了长期的驻地研究、技术推广等工作。

普格县“组团式”帮扶人才马铃薯百亩超高产技术攻关片测产现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入驻普格开展科技帮扶工作两年来,八个产业组视“科技特派团专家大院”为家,克服一切问题困难、长期驻点研究,发挥各自所长,为普格特色产业发掘发展呕心沥血,引进推广蚕桑、苦荞、马铃薯、彩色青稞、水稻新品种36个、解决技术问题31项,为推动普格县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插上了技术的羽翼、科学的翅膀。在荞窝镇大坪村实施以“宜机插优质稻品种选配,机械化精量播种育秧,光伏温室低碳高效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防风控温保湿壮秧,对以机械栽插**节水控药”为核心的“高原水稻机械化优质高产绿色低碳栽培技术”进行集成示范,最高亩产达到663.4公斤,平均亩产为632.4公斤,较普格县水稻平均单产水平提高了50.8%,创造了该区高海拔杂交籼稻的最高产,带动311户农户户均增收5100元。引进的马铃薯品种凉薯10号和中薯26号较当地农户产量增产66.7%以上,紫色马铃薯品种西芋7号最高亩产达3292公斤,平均亩产达2826.6公斤,打破了四川省高山紫色马铃薯亩均最高产纪录。

“用科技助力产业振兴,带动增收致富,他们给这片贫瘠的土地带来了丰厚的‘礼物’。”说到科技特派团帮扶成效时,普格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县产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吉木尔杰激动地说道。

向山而行者,虽风尘仆仆、背影示人,亦将收获参与者、见证者的独有幸福。真情实意的帮扶、真金白银的投入,“组团式”科技帮扶人才专家们帮助普格破解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困境和难题,让普格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无穷力量,亦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脱贫山区的特别关心与十分厚爱。

(中共普格县委组织部沙马日布惹)

声明:

本文内容转载自:四川党建网,原标题《“组团式”帮扶撬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教育医疗科技人才“组团式”帮扶的普格“解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服务邮箱:KCMEDIA@ALIYUN.COM,处理时间: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

请留下你的神评论
发表

相关阅读

关注 四川热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管理团队 人才招聘 商务合作 人员查询 网站地图

四川热线版权所有 © 2023 Life.SCHot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侵删反馈:KCMEDIA@ALIYUN.COM